內觀禪 佛陀遺教說得很明白,舉凡占卜風水星相等術,都在佛弟子禁制之列。況且現今末法時代,魔強法弱,到處充斥著打著佛門旗號騙吃騙喝的神棍(附佛外道),可憐那些一心想要擺脫煩惱的信眾,還沒得到身心解脫(解字要唸成「謝」或「卸」),就先被妄想雜念搞得更加瘋癲,離「道」更遠。根據菩薩戒法,吾人為了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是可以有開緣的例外,姑且以世間諸法(科學、藝文、民間術數等)為人排難解紛,當做權巧方便,但是絕不可以名聞利養為出發點,而是要以菩提覺悟之心為根本,以自度度人為己任,才不會誤入歧途。 許多人學佛根基淺薄(區區在下是當中最糟的),才受了五戒,便已覺困難,日日都是自我挑戰(但也很甘美,進步很慢,總歸走在正道,不怕迷路),還不到受菩薩戒的條件和道行,因此如果輕言占卜風水星相占卜等事,很容易退失道心,甚至誤人誤己。由於修習佛法的目的之一是在對治無量劫以來的「貪、瞋、痴」習氣,所以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。如果我們願意老老實實修行,就算暫時不提來世果報,當下也能感到輕安,勝過閱讀萬本勵志文學,強過服食億種丸藥美饌。 假使我們未曾薰習佛法,卻又常遇苦惱逼身,那麼可以試著從「破」招開始──先「破」再「立」:體認人生「苦」的作用,再從「苦受」中昇華,逐步改善人生現況,把未來(包括來世)調整到光明的頻道。 諸君可能覺得人生很苦(佛法也說人生有室內裝潢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蘊熾盛),其實「樂受」也很苦。此話怎講?經濟學裡有所謂的邊際效應,用來解釋人類樂受「漸次遞減」的現象(聯想一下吃口香糖的經驗吧),說明「樂」是不長久,而且不可靠的。等享受完了一次樂受之後,就要尋找下一次的樂受;有些樂受可有可無(如財貨名利以及過度的睡眠),有些樂受不可或缺(例如吃飯這件事),有些樂受看似愉悅,實則苦惱我們一生(比如男女之事),如此沒完沒了,何時才有究竟? 有的善知識(「善知識」通常指那些能夠指點迷津,且通曉諸法者,算是一種禮貌上的尊稱」,就像「菩薩」一詞有時用來尊稱佛教正式的信眾)可能會說,活在當下──這算好的──還有人講得更離譜,教你及時行樂,結果害你去造了一堆無法收拾的罪業。要是按照佛法的思路,這些都不究竟。 講個簡單的邏輯好了。世上大多數人也許都很認真在過生活:念書、賺錢、求偶、持家,然後退休,可是幾乎所有人都不是很快樂。您知道為什麼嗎?主要是因為三個習而不察的迷思。迷思一:我們不會老,不會死(因為我們不想老,不要死),所以忌諱談死,從來沒想過將來要如何去面對這道關卡,以至於活時迷茫痛苦,死也迷茫痛苦。如果我們立志將來走得明明白白,快快樂樂,那麼平時就要習慣活得明明白白,快快樂樂。即便將來不見得能走得明白快樂,起碼現世已獲得明白快樂的法益。迷思二:我們所室內設計貪著的境界(人、事、物)不會老,不會死,不會衰敗,所以愛之欲其生,恨之欲其死,沒錢沒名時,望眼欲穿,有錢有名時,還想要更有錢更有名。 如果我們立志將來走得灑脫,走得輕安,走得無煩無惱,走得歡喜自在,那麼平時就要養成不貪戀世間五欲(財色名食睡)的好習慣(若即若離,適度為宜)。所以,遇他人惱障我們,我們不要放在心上,同時我們也不要去惱障別人。在修行路上,冤冤相報,彼此扯後腿,對大家都沒好處。寧可成人之美,也不要結下不解之怨仇。 迷思三:我們往往認為人死如燈滅,自然以為五欲樂受是值得追求嚮往的,為了達到此一目的,殺生、偷盜、(與配偶以外的)邪淫、妄語、飲酒吸毒,樣樣都來(五戒就是戒「殺盜淫妄酒」)。殊不知,求得到也好,求不到也罷,反正都是被五欲套牢得死死的,致使一生都處在粗重的煩惱當中而不能自拔。 佛家要我們把時間的尺度拉長來看,認清「無常」是宇宙人生的實相:「無常即是苦」──樂受無常,所以樂受也是苦。既然能夠知道苦,感受苦,就表示苦不是與生俱來的(所謂「煩惱無自性」),更表示我們的心識是永恆的,好像一條長河,流轉不已。因此心識如果不為五欲所絆,那麼未來投生人天或淨土的機會大些(至少當下即是淨土);反之則心識濁重,即便未來不掉到三惡道去,當下猶如身處地獄、餓鬼或畜生道中。 好了,在看透這一切之後,我們要如何離苦得樂呢?佛法可不是裝潢教人灰心消極以避世喔!所以,第一步就是不要把苦當作樂。能夠不誤以苦為樂,自然不必苦中作樂,更不必自找苦吃。您會發現,真正的「樂」,其實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那一顆清淨明澈的心性。如果一個人整天打妄想,總是隨著境界起舞,別說臨命終時沒有保障,光看現世,就已經活得不自在了! 佛是梵語--佛乃覺者也。佛教主要不是教你拜偶像,而是教你怎樣去做個覺悟的人,並且幫助別人也能走上覺悟的正道。佛法就是這麼簡單,卻又這麼不簡單。佛教的「禮敬佛,禮敬法,禮敬僧」,重點在於教人「見賢思齊」,並且收「自我警惕」之效,所以佛法層次之殊勝,只有「不可思議」四字可以形容,這哪是在廟裡拜神求籤的外道或街頭巷尾的命理卜算能夠相比的呢?或許有些僧眾或在家居士也懂命理術數,不過他∕她們幾乎都是出家或皈依之前學會的,一旦受了佛法陶冶,很少會再願意浪費生命在那些雕蟲小技上面。為什麼?因為佛法是心地法門,所以凡是「心外求法」,都屬外道。 小乘有小乘的內觀禪修,大乘有大乘的止觀雙運,路數雖二,道理則一。諸君若想領略佛法之殊勝,其實不必學時髦去練什麼禪修,因為搞禪修,外道也會,沒什麼了不得的,況且禪坐不是人人能練就的功夫,還得看您有多少宿世的因緣。末法時代,修行人不妨從「念佛」做起(或謂淨土法門)。根據南懷瑾老師的譬喻,念佛絕非有口無心或一心多用的「唸」,而是痛極苦極,陷入室內裝潢絕境時,那種憶爹念娘般地「念」,或心裡默念(瑜伽念),或動嘴吐氣地念,但不出聲(金剛念)。 先試著養成睡前念十聲佛號的習慣(深吸一口氣,徐徐吐出,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三聲三聲四聲,總共十聲),再躺下入睡(「南無」念「na mo」,「阿」念「a」)。等習慣之後,早上起床也可念十聲佛號。平時進出電梯或上下樓梯可念十聲佛號;搭乘交通工具前後也可各念十聲佛號:一來消災解危,跟有形無形眾生廣結善緣,二來可以安定心緒,達到類似於禪定的功效。無論我們日後選定哪個法門,務必謹記「循序漸進」是修行的基本原則,不必貪快。 《易傳》不也說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?何況是積聚了數十年的念佛功德?至於念經、持咒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等諸項修行要務,要看自己的根性利鈍和進展遲速如何,再決定下一步如何實施。對初學者而言,切莫貪多雜修,反致不專,以免事倍功半。不論「禪」,不論「淨」,從實修操作層面來看,皆屬生滅法門。要能真正放下我執,去除人我分別,才能趨向「不生不滅」的境界,即所謂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。「內觀禪」之三昧,亦復如是。有了這樣的認識,所謂的「情緒管理」,恐怕只是一種妄想。總之,恢復本來面目,才是硬道理;掌握現前一念心性,才是軟實力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設計裝潢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w58nwmy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